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身边的事 > 正文
    购物车
    0

    大满镇李家墩村李建成:民间文化的守望者

    信息发布者:wzj3009
    2017-05-01 01:37:14    来源:金张掖在线   转载

        甘州小调是千百年来流传于祁连山下河西大地的一朵民间艺术奇葩,它真实地表达着河西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美好愿望,也透射着河西地区的历史文化、民间风俗与生活状态,历代在民间流传至今。  

         随着现代文明的繁荣发展,具有悠久历史的甘州小调濒临着失传的境遇。作为一名深爱民歌的艺人,李建成自2005年以来,全身心投入 “甘州小调”这一民间艺术瑰宝的搜集整理,经过三年多时间的努力,他搜集整理甘州民间小调200多首,自费出版了《甘州民歌小调精选》一书和《张掖民间小曲子》CD光盘2辑,邀请民间艺人原汁原味录制《张掖小曲子》VCD光盘5辑2万套,录制出版《张掖民歌》VCD 光盘2辑6千套,为保护传承甘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巨大贡献,甘州小调也被甘肃省列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他本人被评为甘州小调传承人。  

         李建成,1957年出生于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大满镇李家墩村,是一位乐观而朴实的农民,自幼受家庭传统音乐影响,对民歌情有独钟。很小的时候,每年的冬季,特别是春节,河西大地处于农闲时间,这时候李建成便跟着自己的两个爷爷李兴孝、李兴忠开始在甘州小调的吟唱中打发冬天的寂寞时光。  

         那时候,他的大爷爷李兴孝是个全才,连拉带唱。小爷爷李兴忠是个武把式。在李建成心目中,农村里社火最热闹的时候就是在春节。每到过年时节,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边,点上煤油灯,爷爷们自拉自唱,玩得特别开心,一玩就是半晚上,有的时候到了鸡儿叫还没散。到了亲戚朋友家里,更是倍受优待:先喝油果子糖茶,再吃猪肉炒盘,还要行大礼,敬烧酒。待酒足饭饱后,爷爷便开始唱他的甘州小调。那个时候年幼的李建成没学过音乐,也不懂什么乐谱,跟着爷爷算是耳闻目染。  

         民歌小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在传播方式上大都是一代代人口耳相传,现在能原汁原味演唱民间小调的人大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如果这些人过世,许多珍贵的东西也许会永远失传。为了让自己的民间小调后继有人,爷爷寄希望于年少的李建成,每逢吹拉弹唱,爷爷总是手把手的教,边拉边讲边说。当时虽然没有记下多少,但对李建成影响很大。尽管李建成自己也在农闲之余进行搜集整理,但毕竟一个人条件限制、精力有限,眼瞅着电影、电视及歌舞厅、录相厅的不断繁荣,农村社火越来越受到冷落,变调的小曲子使李建成心里的紧迫感不断增强。  

         2005年,经过多年的辛勤劳动,李建成家庭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儿女们相继工作和成家立业,家庭生活日渐宽裕。李建成再一次投入了甘州小调的收集整理。当时,人们对他从事这件事情很不理解。因为整理工作不挣钱,还要花钱,既浪费时间、精力,也还影响家里的农业生产,影响教育孩子。好在李建成的两个子女自立、自强精神都比较强。2002年,儿子李贤从张掖师范毕业后在黑龙江交通大学进修毕业后自谋职业,到深圳打工搞电子计算机软件生产。女儿李芬1984年从张掖卫校毕业后又到新疆医学院进修毕业,到广州打工,现在两个儿女都在南方成家立业,家里只有李建成老伴俩。  

         对于李建成整理甘州小调的事情时,起初两个子女都不理解,孩子们认为,搞文化整理工作是政府部门做的事情,而且只花钱,不挣钱,他们希望父母亲能够安度晚年。但在李建成看来,搞文化整理工作回报是迟早的事情。当时他整理文化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资金。而且搞文化整理必须先花钱。再一个就是当时的许多民间艺人也不理解他,不支持他。在前往周边乡镇的邻近县上搜集整理时,他常常遭到叼难,为了一曲子他往往跑好多趟,结果无果而归,尴尬情况确实让他也恢心过好多次。  

         2005年整理甘州小调以来,李建成不仅花光了子女的养老费,而且还在银行贷款20多万元,直到2010年才基本还清银行贷款。但是在李建成心中,银行的贷款还清了,但压在他心头的良心帐、人情债还很多很多,特别是2008年他整理的甘州小调拍摄光盘出版发行时,在广州工作的女婿高志红一下子支持他十万元,使他的经费困难得到了解决。要不是女婿的支持,甘州小调光盘的拍摄出版发行就可能搁浅。  

         在近五年的搜集整理工作中,社会上对李建成的整理有许多的匪议:一些人认为,他搞整理就是为了挣钱,不想给予支持;一些人怕受到牵连,不愿意给他配合;还有一些人感情上不好推,就说没时间或者应付。还有的人家,男的支持女的拆台,女的支持男的拆台,所以李建成的整理工作充满了酸甜苦辣的经历。这些年李建成为了搜集整理,跑了几十个村子,走过的路难以计算,只是他的摩托车前后换了三辆。李建成搜集整理曲子常常不计成本,只要自己认为是好的,他总是不管花多少代价他都要争取整理到。所以在一些不太支持的人家,他常常买上礼物,三番五次的上门,耐心诚恳地请教,风里来雨里去,酸甜苦辣个中滋味只有他自己知道。  

         在搜集整理工作中,李建成坚持对历史知识负责的原则,对没听说过的小曲子,都悉心地从曲子的唱词、用途、表演方式等方面进行仔细的考据。在他看来,小曲子在唱词和腔调方面有很强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烙印,而且与当地的文化传统、方言俚语、生活风俗密切相关,只要用心比较,分析唱词的特点、唱腔的特点,就可以分清是本地语还是外来语。在去年整理出版的甘州小调一书出版发行时,李建成也有遗憾,就是没有把张掖民间的酒令歌和社火里膏药匠的唱词收集进去。酒命歌是在划拳前哼唱的前奏,也就是先唱几句唱词,然后再开始划拳。他之所没有整理进去,其中原因就是自己对酒令歌的认识还不明确,唱词的真伪难以叛定,怕出问题。但他还是收集了很多,像酒令歌《一个尕老汉》:“一个尕老汉哟哟,七呀七里么哟哟,再加四岁那胡儿哟,八是一里么哟哟。”唱完后就开始划拳。像酒令歌《螃蟹拳》:“螃蟹一座八个,两头尖尖这么大的个。”唱词完后接着开始划拳。  

         社火里膏药匠的唱词是社火节目中最有趣的。2009年2月18日,也就是农历正月初四,李建成到高台县罗城乡朋友寇克英老家,观看那里的社火小调表演,当时社火中膏药匠买得膏药相当精彩,可以说是贴到那里那里就笑声不断,温暖如春。膏药匠的唱词诙谐幽默,雅俗共赏,遗憾的是李建成当时没有记下多少,录下的磁带丢了。  

         2010年,李建成花了两万元多元,拍摄剪辑了八十多分钟的膏药匠卖膏药的精彩社火片断,但看完后李建成仍然觉得不满意。他觉得片子还没有把社火原生态的文化味道体现出来。2011年正月十五,张掖市举办农村文化社火调演活动。其中甘州区三十分钟的节目里,就有十多分钟的社火表演。为了搞好演出,甘州区政府拨款,专门从兰州购置了衣服,李建成抓住这一机遇,全力投入排练,从人员的选择,节目的排练习,服装道具的购买,到节目演出的策划,他都全身心投入。尽管天气很冷,但李建成和他的社火队员们却是全力以赴,最终获得了全市社火调演第一名的好成绩。  

         回想自己的搜集整理工作,李建成显得很坦然。他现在已经完成了甘州小调的初步整理阶段,下一步他的目标和重点要做的事情就是传承表演的工作。在他看来,甘州社火的表演要保持或者说传承两个特点:一是不失原生态的表演风格,二是又能登上大雅之堂。现在他正在策划特色文化的编剧工作,他计划在九十分钟的时间里,完成劳动号子、甘州小调节和天官赐富(富禄寿三星)三个篇章,通过传统神话剧目的表演方式,从而全面反映甘州民间文化的魅力,给观众留下美的震撼。  

         这些年来李建成一直处于搜集曲子,不断考证之中。在他看来,传统曲子还可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搜集整理的曲子越多,对创作越有益处。现在他的工作,就是传承发展,合理利用,用过去的曲调填入新的时代词语,进行创作,提升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让甘州民间文化走出张掖,让外界了解张掖文化的魅力。  

         如何使张掖民间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李建成认为重在打造品牌,而且打造的过程也是个研究的过程。如:还原曲调特定的年代,当时生活劳动环境等。这样可以从历史的厚度上体现劳动人民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李建成认为,一首曲子就是一首故事,好的音乐来自生活,反映生活,老调新唱,是传承的最好方式。  

         说到今后的生活,李建成说,他现在晚上睡觉,枕头前必放三件东西:手灯、笔和草纸。因为在晚上,李建成常常思考着他的曲子,每当有新的想法,记起什么曲子,便起身写在纸上。记得2010年5月的一天晚上三点多,李建成躺在炕上想着想着,突然想起了劳动号子里的一首曲子的谱子,赶忙爬起来找笔和纸记,结果头前面没有,急得李建成一时又忘记一曲谱。当时李建成一下子火冒三丈,把老伴狠狠地骂了一顿。  

         说到这些年搜集趣事时,李建成告诉我,2008年冬天,李建成到安阳乡毛家寺村搜集那里流传的《买饺子》的小曲子。当时村里人听说他来搜集,就不唱了。后来他又到缪家堡13队一个叫张学兵的人家,当时天太冷,雪又厚,李建成骑着摩托车前去搜集整理,结果辛辛苦苦跑了一趟,却遭到了拒绝。又过了十几天,李建成再次前去拜访,并为张学兵送上了自己的书藉、光盘等,结果张学兵仍然没给好脸,热情上门却再遭冷遇,主人家上山放羊,没茶没水。等到张学兵回家后,却告之他没有时间,答应自己写好后送下去。结果事后石沉大海,没有了音信。2009年春天,李建成再次骑车到张学兵家拜访。正好张学兵正在犁地,于是李建成帮着主人家先干完了农活,结果主人说,等到田种完后再说。就这样李建成为这个曲子去了七八趟,到现在为止也没有搜集到这个曲子。  

         同年冬天,李建成得知大满镇农民任九年知道的小曲子很多,于是给老人买了烟酒,带着笔墨钱去拜访,结果遭到拒绝。一个礼拜后,任九年老伴不幸脑溢血突发而亡。得知这个消息后,李建成把任九年请到自己的家里,照顾起居饮食,打动了老人,终于整理了农村特别少见的民间小调《十八摸》。这个小曲子虽然内容不健康,但很有生活味道,且语言形象生动,诙谐幽默,很受老百姓欢迎。  

         算起这些年李建成的开支,李建成不无感慨地说,这些年他为整理民间小调花的钱至少能买到两套楼房。按现在的房价,少说也得五六十万元。但是现在都花在了民间小调的整理出版上,现在花出去的钱变成的只是些书藉、光盘,就连自己出门打车都还是自己借着花。尽管这样,他也没有后悔过。因为李建成做这些事情本来就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自己的理想传承民间文化。  

         为了做好下一步文化演出活动,形成具有张掖特色的民间文化品牌,李建成多方争取于2010年12月,经过区文化部门和民政部门的审批,成立了甘州区民间艺术团。成立这个民间演出团体,目的就是传承地方民间文化,宣传甘州民间文化,打造民间文化演出品牌,带动全区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剧团的演员都是民间艺人,演出形式上是政府提供演出信息,剧团接洽演出,剧团承担的主要任务就是接待演出、观摩演出和商业演出。创作不计成本,剧团办公室就在各自家里,剧团文印材料在指定地方打印,演出人员的工资按照创作、演出情况有一个大概的补偿。剧团坚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整理传承上,现在李建成真正拥有的财产就是那辆3600元的摩托车。  

         仔细回顾自己所走过的路,李建成清晰地知道,2005年至今,他完成了甘州小调的整理出版发行工作。2009年开始,他又着手搜集整理张掖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大餐民间社火。目前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完成了整理工作和拍摄工作,目前抓紧进一步完善。计划今年可以取得阶段性成功。与此同时,今年李建成正在着手做一件事情,整理拍摄一部反映张掖地方饮食的作品《张掖小吃一百种》,他考虑从小吃的材料、做法、调理、现场演示及文字介绍下手,争取通过配合努力在今年年底到明年上半年有一定成果。再长远一点考虑,李建成还想做的事情就是搜集整理张掖的农耕文化。  

         小调社火小吃农耕文化,李建成一路走来,走得很充实,也走得好艰难,但李建成的心里的高兴的,因为这是一个梦,一个农民在生活的海洋里,搏击生活掀起的浪花。我们相信,只要是一个勇于搏击的人,总能掀起美丽的浪花。因为生活不会背弃一个对它忠诚热爱的人。

      

    附:李建成艺术简历

      

     1、2008年5月被河西学院河西文化研究所聘为河西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2、2008年12月被张掖市音协评为优秀会员。  

     3、2009年出版《甘州小曲子》入选参加甘肃省第四届文博会。  

     4、2009年3月,《张掖小曲子》荣获张掖市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5、2009年12月,被河西学院音乐系授予非遗传承与保护突出贡献先进个人称号。  

     6、2009年当选为甘州区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  

     7、2009年被甘州区评为全区文化产业带头人称号。  

     8、2010年被甘肃省民间音乐文艺家协会吸纳为会员。  

     9、2010年3月,被市文化局、文物局评为全市非遗工作优秀传承人称号。  

     10、2010年8月,《甘州社火》上报甘肃省文化厅经专家委员会审定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11、2010年《甘州小调》被编入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悦读甘州》十辑从书民歌篇单册合并发行。  

     12、2010年8月,论文《张掖社火艺术特色及保护研究》在《大众文艺》总第250期发表。 

     13、2010年7月,本人和河西学院李岚华合著的论文《西部欠发达地区民歌的传承与保护》在《甘肃省社会科学》2010第四期发表。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